楔子
和美位在線西東南,據稱自清初(1665)開闢,至今已逾三百年。開闢以前,俱為半線(Babura)社,阿束(Asock)社之地,原名「卡里善」,本為平埔番巴布薩(Babrza)族語,意指熱與冷交界地,氣候溫和清美之境。和美意譯為「和美線」。日殖時期於1910年10月1日成立為和美庄,與線西同屬台中州彰化郡轄下,台灣光復後改稱「和美鎮」,沿用至今,以產糖、紡織、製傘等出名。
這塊「和而美」之地,又如何有真神的恩典臨在呢?和美真耶穌教會一路走來,其中的選民有哪些的「故事」呢?《聖經》描述上古以來,許多並非發生在和美的人物之事,我們雖非親歷親聞,卻願意緬懷、相信,冀望從中記取有關生命的教訓與得救的智慧。它告訴我們「現今的事早先已經有了,…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。」(傳三15 )這也是「溫故知新」、「鑑往知來」的意涵。
和美真耶穌教會或許有很多值得感念的故事,不及記載,漸被遺忘。考察僅存的故紙堆,所謂的歷史文獻,我們好奇教會收藏的「檔案」,包括許多會議紀錄、工作報告、書信往來與古老照片等等,還有過期的書刊出版品,甚至家族、私人的腦海中,到底對和美教會有什麼描述?作歷史研究的人,可以說說看嗎?筆者誠心所願,只是限於時間與篇幅,以及個人的能力,本文僅根據本會出版品略做整理,希望日後獲得更方便取閱檔案的條件下,再做更多的探討。
真道初傳和美,會堂始立
1926年3月2日( 陰曆正月十九日),即農曆新年過完元宵的第四天,黃呈聰、吳道源、王慶隆、黃醒民等,引領當時真耶穌教會的主要幹部張巴拿巴(山東籍)、郭多馬與高路加(均福州籍)、陳元謙(閩南人)等,來台宣教。他們一行八人在台傳教、施洗、建立教會的經過,黃呈聰(以利沙)撰刊於《聖靈報》,題為〈台灣傳道記〉。
該文內容提到3月8日在線西公學堂開會,有四百多人來聽,不少人受感動,其中有和美的警察部長邀請他們次日到和美開會。9日遂赴和美,在車站裡遇見將往黃呈聰家的黃醒民與王慶隆,也一同到和美開佈道會。他們輪流向四百多位聽眾證道,說明真道的憑據。有人評論這種不同於往昔的甘願獻身勞苦,才堪稱為「真傳道」。2這是真耶穌教會有關和美的最早記載,即1926年3月9日就在和美地區撒下了福音的種子,3年後成立教會。
1929年11月1日,和美教會成立於和美庄636,3 位於北勢頭(即今和西里中正路146號),4即原寶興號舊油車店址,一度租給長老會使用。5此前真耶穌教會在台灣,已建立會堂於線西(1926.3.12;今稱伸港)、牛挑灣(1926.3.18;今合併於朴子)、清水(1926. 4.5;原在鹿寮)、台中(1926.10.28)、台南(1927.4.27)、舊城(安平;1931年改為祈禱所)、二林(1929.5.27)、民雄(1929.4.23)、大林(1929.5.20)、新港(1929.7.10)、梅山(1929.7.20)等處。6台北教會較和美晚一個月成立(1929.12;後遷杭州南路);兩會同於1930年6月上海總部第六次臨時全體大會,獲得承認。7可以說 ,和美真耶穌教會是台灣的第十二個教會。事實上,自台灣開設真耶穌教會以來,傳道工人極感缺乏,信徒常為此事祈求神。
1927年3月,有福州錢亞伯執事與郭美徒弟兄(郭多馬的長子)二位,被派至台協助。大約同時,黃基甸長老(本名呈超)自漳州來信,說他也常感覺台灣的禾稼多,不久將要回台灣為主做工。同年稍後,他從漳州搬家返台,暫居岳父家,再找房子,找到現在和美教會這塊地。這地原是黃秀兩的女兒的夫家─頭前里謝人石所有。他們在此建傳統古厝,一排五間,隔以門檻,從事油車,也就是油醡地。油車很高,後因對面黃姓大戶人家與他們吵架,持斧頭劈壞油車,油流了滿地,謝家休業遷出,變成空屋;惟中間的大廳,一度由黃秀兩與李渡河介紹給長老會,做禮拜堂。黃基甸長老傳真道給姑母的兒子。這個表哥聽明白,帶領全家入信本會。謝姓親戚遂把該地十分的一半賣給他,另一半做教會建地,等賣地的錢收到一個程度,就奉獻給本會。
當時線西、和美地理位置毗鄰,兩地的本會是互相聯絡的。黃基甸的父母等親人仍住在線西,真耶穌教會先在線西成立,信徒迅速增加,多至三百餘人時,會堂已容納不下,才由黃基甸長老在和美加設一處。11這也就是1929年,黃基甸長老與甫歸本會的王萬弟兄,合力籌建和美真耶穌教會。1929年11月16-17日,在和美本會會堂開建設紀念的靈恩佈道大會。
次月的《聖靈報》記述其盛況如下:
每晚七時開會,聽眾竟達四百餘人,會場幾乎無立錐之地,本處乃鄉下小埠,有如許人聚集,誠不可多得,況本教會,剛才完成建築修整完竣,屬初次之集會,就得如此成績,實在感謝主耶穌基督的慈愛。
同月23日,即安息日,在本會堂聚會的信徒,已有百餘人,還有十餘位的慕道者,頗覺熱心查究本會要道,願主耶穌基督速將聖靈的恩典賜給他們,並多多的感動遠近的選民,快快的從各方來這真神的國裡坐席,我們就更加歡喜快樂了。
這是和美教會成立後,初次靈恩佈道會情形。當時初立的小會堂,能有四百多人來聆聽佈道會的盛況,令吾人難以想像,也不免感到慚愧汗顏,到底後輩信徒在現今的大會堂裡,慕道者幾許?信徒追求靈恩的熱心又幾許?比較從前的長輩,誰敢誇口後代更進步呢?也許神的國,不單在於教堂建築物的高大堂皇,君不見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嗎?其信仰的實質意義何在?
和美本會設立次年(1930),信道的人陸續增多,神蹟特別顯明 ,有兩個婦人血漏得醫治,其他怪病得痊癒者也很多,靈工大振。教會開辦一年來,已施洗六、七次,新增百餘位信徒。每安息日聚會都有兩百人,會堂又容納不下,顯得狹小。
相對地,線西本會的弟兄多往和美聚會,以致線西聚會人數減少,而安息日聚會的人數也不一定,多則百餘人,少則二、三十人或五、六十人。如此一來,似乎和美本會聖工有「後來居上」之勢。但1932年9月底至次年4月初,和美教會聚會人數平均四、五十人,佔信徒總數七、八十人的六、七成,又可見有些冷淡。這表明人的軟弱,信心經常起落不定,代禱與互勉更顯重要。
和美信徒的質量增長
據《聖靈報》報導,1933年10月15-17日台灣支部第九回大會中,和美教會代表廖添丁靈胞報告,略謂和美教會在此前的一年間,聚會人數雖百人左右,但因黃基甸長老身體軟弱,王永生執事耕農,不能專心出來作主工,需請支部多關照和美教會。當時台灣的專職傳道很少,只有朱惠民執事、須田清基長老、蔡聖民執事三位,故採取巡牧方式,工作內容包括訪問、佈道、施洗、幫助禱告、助理喪事等。朱惠民負責羅東、台北、新竹、清水、台中、鹿港、線西、和美、二林、大埤、民雄、小梅、嘉義、牛挑灣、台南等16處教會。他在工作報告表中提到:自4月2日至10月12日的190天期間,除了常駐照管住家所在的新竹教會,還巡視各地教會,其中巡牧線西與和美教會3次計12天,主要工作是徵收捐項;又往上、下楊家厝、和美,以及線西各村庄的信徒家訪問;也做佈道於和美的中寮、伸港的蚵寮、線西的下犁、塭仔、頂見口;聽道人數,前者約各有五、六十人,後者約各有四、五十人。朱惠民在7、9月間,到和美教會幫助兩次;大約在10月間,曾為一家數人受洗。
1933、1934年間,和美教會每安息日聚會都有百餘人。1933年以後,雖然黃基甸長老臥病在床,缺乏傳道者作工,眾信徒仍頗奮發,新受洗者二、三十名,堪稱有進步。截至1934年10月21-23日台灣支部第十一回大會以前,領會講道的人,除了長執以外,也常讓明白道理的信徒領會,互相幫助。因此,和美教會代表陳盛到大林新會堂,參加台灣支部第十一回大會,做報告描述以上兩個情況後,對自己的教會稱許:「頗覺殷勤,感謝主恩。」
1937年3月10日,在台北市大橋町一丁目七五番地,舉開台灣支部第十三回支部大會,出席代表23名,和美教會代表為陳榮光。會議開始,首先進行各地本會報告,和美教會在前一年度報告信徒數有140人(與大林教會的人數相同,但較線西教會的200人少);這一年度受洗11名,死亡1名,實際信徒數112人(少於線西教會的185人、大林教會的145人);但聚會人數有100人,多於線西教會的聚會人數60人、大林聚會人數僅50人(因受洗21人、死亡6人、除名7人、徙出9名所致)。總計,1937年度台灣信徒數達1,399人(較1936年度的1,380人增加19人),聚會數共796人。因此,支部會務股負責人莊得真報告時,提到當時台灣共計18間教會當中,和美教會與新竹、羅東、台北、崙尾、嘉義,算是靈胞熱心,靈工有發展的教會,其他則無甚進步。
1937年5月,羅東、新竹、牛挑灣、台中、二林、和美、線西、崙尾、民雄,先後舉開靈恩會。當時雖然交通不便,傳道人巡牧時日短,聚會少,但信徒渴慕道理與靈恩,樂於參加附近教會的靈恩會,簡單吃住在會堂,彼此相愛,其樂融融。到1956年時,因社會轉型發展工商業,和美的信徒搬遷外移不少,人數才降至118人。
和美會堂的增建
蒙主祝福,台灣教會自1926年成立以來,信徒不斷增添。1929年又從彰化和美及民雄,播種於花壇,得信徒十幾人,成立一祈禱所 311933年,由於信徒熱心奉獻,和美教會又在舊會堂前面增建新會堂,把舊會堂改作廚房、休息所、傳道房用。
由於和美與線西本會彼此鄰近,彼此常有聯絡,做事都互相商量,但當時逢經濟困難時代,只獲得數家捐款,經費尚不足400元,而台南教會也同時計劃新建會堂,經費也不足400元,兩處都仰望支部捐助。1934年10月21-23日台灣支部第十一次大會,決議「和美本會當時尚有舊堂可用,…倘自地本會能做得到,不必支部捐助者,則可進行建築。」而台南本會「因舊用的會堂被市役所命拆去為市場,現時已無處可聚會,所以支部答應為其募捐多少補助之。…能得金額若干,不能按定。」據此,台南則希望各地本會自由捐助;和美暫停新建會堂,至1936年8月新會堂終於落成,工費總計2308.40圓。這顯示台灣支部顧及大局,而和美新會堂稍後也完成。
1935年,中部曾發生大地震(4.21),死傷千餘人。但因主的眷顧,和美教會並未重大受損。和美教會又陸續分立教會,如崙尾(1935)、溪湖(1939)、鹿港(1940)、草港(1965)等教會。35溪湖方面,緣於和美教會吳是(順主女執事)1935年以後遷居溪湖,勤於佈道而成立教會;1976年再分出員林教會。
和美會堂歷經四十餘年的歲月,最早所用的舊堂頗為陳舊,故於1974年領出建築執照後,於5月23日著手拆屋,重新建設為兒童教室、傳道房、廚房、廁所、祈禱室等,到1975年1月16日領出執照後,正式使用。371980年9月初筆者也在這個會堂舉行婚禮。隨後又拆毀重建,而有更多層樓更舒適的新會堂。
主恩更多
和美教會從1930年選派代表,至1972年為止,參加台灣從支部至總會所舉開的大會,可謂「江山代有才人出」,他們感念主恩,承先啟後關心神家事務,願意為教會費時費心費力。茲表列台灣歷年全體大會的和美代表名單如右。
上表中1942-1945年的屆次(1)至(4),稱為「日本本部第一回至第四回總會」係二戰期間,本會因應政府「新宗教法」改制所致。再者,陳盛於1936年第十二次台灣支部大會時,由郭多馬膏油按立為「榮光」執事。郭氏卻為黃基甸的妻子,於1943年3月2日第二回通常總會時,由蔡聖民按立為「呂底亞」執事。林火石於1945年第四次回通常總會時,被任命為和美教會「書記」。42原田永生,係王永生為響應日本殖民時代推動皇民化運動所改的日本姓氏。1973年起,台灣總會每次大會,改以各教區取代各教會的選派,也就是以中區信徒代表,囊括和美、線西、彰化、台中、崙尾等中部地區的教會,從此不再有和美教會代表,而出身和美教會的林啟明弟兄,連續當選中區信徒代表3年(1973-1976)。
截至1976年,真耶穌教會在台灣傳教已屆五十週年,當時和美教會的執事,有77歲的王永生、64歲的謝永泉(清泉);負責人則林啟明弟兄為教務、謝阿昌弟兄(謝永泉的三子)為總務、伍富成弟兄為財務。其中不乏熱心事主,後受按立為執事者。此外,出身和美教會當傳道的謝溪海(謝永泉的四子)。他自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,成為神學生,駐牧過多處教會,長期擔任教牧處處負責。若將他的傳道見聞與牧會經驗書寫出來,相信也是「主恩更多」的精采內容。還有信徒數算恩典的許多見證與故事,若能躍然紙上,流傳不息,必更能榮神益人!
走筆至此,本文將近尾聲,但紙短情長,綜上所述的和美教會,從建設以來,皆蒙主安排、祝福,恩典不盡。吾人若屬算所經歷八十年以來的恩典,必然高呼「主恩更多」。願我們效法先人美好的腳蹤,繼續在這一塊「和而美」的地方,發光發熱,榮神益人,並將諸般榮耀歸於天上真神,阿們。
(摘自真耶穌教會和美教會八十週年紀念特刊,2009年,p.8~p.21)